婦產科,婦產科女醫師,婦產科診所
    關於我們   服務項目   媽咪教室   健康百科   產後護理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用哲學可燭照人生 法國人篤信“我思故我在”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go.huanqiu.com/news/tour/2017-12/11447997.html"

  【環球時報赴法國特派記者畢方圓】 我思,故我在。近代哲學之父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留下的這句名言,時隔幾個世紀后,似乎依然能反映當今法國人的某種精神氣質。《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赴法國采訪,走訪了十幾所大學,一路下來最深刻的印象是,法國人太愛思考了,談人生,談理想,談哲學,對法國人來說,就像呼吸一樣,既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法國小城勒索萊舉行哲學沙龍,討論我是誰,我從哪來。  咖啡館+哲學  漫步巴黎街頭,會看到各種文藝氣息濃厚的咖啡館,最有名的是塞納河左岸的花神咖啡館,這里曾是法國哲學家薩特和波伏娃創作、會友的地方,被譽為哲學流派存在主義的誕生地。如今的花神咖啡館傳承了哲學討論的傳統,有人會定期在這里舉行哲學沙龍。隨行的一名法國人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咖啡館與哲學是巴黎的一個奇妙組合,不過對于愛好哲學的人來說,花神咖啡館還是太過喧囂,最棒的體驗是位于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  燈塔咖啡館是哲學家馬克·索泰1992年創辦的,當時是巴黎第一家哲學咖啡館,這里每周末聘請一兩位文化名流當主持人,組織咖啡館的客人探討哲學問題。據了解,每次討論的主題都是客人投票選出的,比如自由是無政府主義狀態嗎暴力有好壞之分嗎懶惰是否能算是一種權利等。參與討論的人來自各行各業,有知識分子,也有企業職員、工人,甚至家庭主婦。這種哲學咖啡館后來風靡法國,類似的店在全法國有上百家,這種咖啡館+哲學模式后來用來泛指平民化的哲學探討,被引入到鄉村、醫院、監獄等地。  法國人對哲學的熱愛,在巴黎天文臺也留下佐證。《環球時報》記者參觀巴黎天文臺時了解到,這里每年會招收200多名市民學生修讀天文學學位,這個學位純屬榮譽性質,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但有很多人爭相報名。天文臺的負責人說,天文學對法國人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會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更令記者驚訝的是,巴黎火車站報刊亭出售一本名為《哲學》的雜志,據了解,這本雜志很暢銷,曾被評為法國最佳期刊獎,巴黎街頭的任何一個報刊亭都能買到。哲學這種看起來深奧又無用的東西竟棲身于市井報刊亭,足以反映出法國人平時的生活離不開哲學思考。  孩子們為哲學打架  法國人浪漫嗎?在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一場座談會上,面對記者的提問,幾名在法國留學多年的中國學生紛紛搖頭,他們表示,從他們接觸的法國師生中感受到,法國人最大的特質不是浪漫,而是理性和思辨。  法國教育非常重視哲學,學生進入高中分科后,不論是文學類、科學類還是經管類,都要必修哲學課。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并建立理性分析坐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高中畢業會考的第一門就是哲學,考4個小時的論述題。每年的考題都很深奧,比如今年的題目包括我有權利做的一切事都是正確的嗎我們能從自身文化中解放出來嗎理性能夠解釋一切嗎藝術作品必然是美的嗎等。據了解,每年考試完,法國媒體都會熱鬧地報道這些哲學考題,電視臺會邀請大學教授進行解讀,還會讓各路明星來談自己的看法。  了解了法國深厚的哲學教育傳統后,也就不難理解法國中學生為什麼會為哲學打架。2015年夏,波爾多高中會考哲學考試的考場外,一名事后證實是康德信徒的考生喊了一句黑格爾,你丫閉嘴,立刻引起黑格爾擁躉的不滿,兩伙中學生陷入混戰。  在這種高強度的哲學教育背景下長大的法國人,對思想、理論和邏輯特別看重。在法國生活多年的一個美國人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道,理論上可行,但是實踐中是否可行呢這句常用的話,到了法國人那里會變成實踐中可行,但理論上是否可行呢。  近年來,隨著歐洲恐怖襲擊的增多,孩子會向父母提出有關生死、戰爭與和平、恐怖主義等問題,于是法國開始流行兒童哲學工作坊,老師會引導兒童思考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麼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嗎等問題。  法國人思考,上帝不會發笑  有句格言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么,這么愛思考的法國人究竟能從這些哲學話題的討論中獲得什麼呢?法國高等教育署的一名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從小學的哲學,并非一些哲學知識,而是認識世界的方法論。高中畢業后,有的人也許永遠不會再去讀盧梭、帕斯卡爾的書,但他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不會停步。她拿起手中的《哲學》雜志舉例說,哲學是可以指導生活的,就比如這本雜志提到的主題詞權威,當父母開始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然喪失了對孩子的權威。身份和地位并不意味著權威的自然生成,有些人位高權重,但未必有真正的權威;一個剛入職場的姑娘則可能因為自己的靠譜贏得眾人的信任,進而獲得某種隱形的權威……聽她講著,《環球時報》記者似乎理解了法國人對哲學的癡迷。  在法國采訪期間,恰好遇到法國教育界在討論一個現象眾多畢業于名牌大學的法國高才生從投行等名企辭職,投身去做面包師、屠夫、農夫等工作。這種做法很法國,巴黎科學文藝人文大學的一名博士生談到此事時表示,她的一名同學名校畢業后有著很好的工作,后來辭職后去新西蘭買了一塊地,做起了快樂農夫。法國人因為每時每刻都在思考人生,對自己真正的內心需求很敏感,反而不那么在意外在世俗的眼光,所以他們會做出一些令外人大跌眼鏡的事。  因為有著獨特的哲學視角,法國人對世界的感受是多維度的,不是只盯著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他們尋求的是一種不以喪失生活品質和文化價值為代價的發展。所以有段時間法國媒體對日本的發展很不齒,稱之為經濟螞蟻。法國電影界對美國好萊塢的工業流水線作業也很排斥。這種文化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塑造了法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他們比較有名的產業都與古老的農業、手工業有關,如葡萄酒、香水、奢侈品等。

關鍵字標籤:法國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