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婦產科女醫師,婦產科診所
    關於我們   服務項目   媽咪教室   健康百科   產後護理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廣州入選全球科研城市50強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tech.southcn.com/t/2018-11/09/content_184016143.htm"

  據最新出版的英國《自然》增刊《2018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廣州入選科研城市,而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有10座中國城市入選。  這一排行榜展示了全球城市在科研表現上的變化,并指出有可能影響到這些城市科研發展軌跡的潛在社會因素。榜單前5名除北京外,還包括紐約都市圈、大波士頓地區、舊金山-圣何塞地區、巴爾的摩-華盛頓地區。全球10強中,除東京和巴黎外,其他均為中國和美國的城市。  從榜單來看,中國許多城市在過去6年對高質量科研的貢獻都呈現增加趨勢。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共有10座中國城市:北京(第1)、上海(第7)、南京(第12)、武漢(第19)、廣州(第25)、香港(第26)、合肥(第27)、杭州(第33)、天津(第35)、長春(第42)。美國有19個城市位居50強之列。  自然指數顯示,過去6年,廣州正在科研領域加速追趕。  自然指數創始人戴維·斯溫班克斯說:“在觀察全球科研城市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時,當地因素與全球趨勢都起著相同的作用。本期增刊揭示了一些值得政策制定者和科研機構密切關注的問題,如高漲的房價、社會不平等、設備獲取的便利等。  自然指數于2014年11月首次發布,此后每年都會發布年度排行榜,通過追蹤高質量自然科學期刊所發表的科研論文,展示主要國家、研究機構和公司的高質量科研產出情況。  近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水平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城市和國際科技創新樞紐,初步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一、科技創新發展布局持續優化  把握科技創新的區域集聚規律,抓住重點創新區域建設,不斷增強創新區域“引擎”的帶動、集聚和輻射功能,促進區域科技功能分工協同、產業與創新高效銜接。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契機,制定《珠三角(廣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空間發展規劃(2016-2025年)》,整合各類園區,連接重要創新節點,優化高新區的定位和功能,打造“北斗矩陣式”廣州科技創新走廊,促進技術、人才、資本、產業等創新要素高度集聚。深化自主創新示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三區聯動”發展機制。  琶洲互聯網創新集聚區初具規模,科技部將廣州高新區納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建設序列。根據《2017年全省各地市創新驅動發展“八大舉措”監測評估報告》測算,我市在“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孵化育成體系建設”、“高水平大學建設”等4個方面獲得第一,全社會RD經費支出532.41億元,較上年增長16.4%,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二、企業創新主體不斷壯大  我市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緊緊扭住高企這一“牛鼻子”,大力推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計劃,出臺《廣州市科技創新小巨人企業及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方案》,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企業數據庫建設,開展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推動一批規模以上企業升級成為高新技術企業,支持更多高新技術企業壯大成為規模以上企業和行業標桿企業,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打造“六個一”全鏈條支撐體系,即選擇若干符合廣州實際的細分行業,在每一個細分行業,支持一家龍頭企業,打造一個研發平臺,設立一支創投基金,組建一家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建設一個特色園區。  至2017年全市共有高新技術企業8690家,科技創新企業總數突破16.9萬家,10家企業入選2017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強,連續四年居全國前列。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高至40%,年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到100%,由企業牽頭組建的國家先進高分子材料產業創新中心、國家印刷及柔性顯示技術創新中心相繼獲批。涌現了微信、UC動景、廣州數控、金發科技、海格通信、金域醫學、達安基因、視源電子、賽萊拉、酷狗音樂、小鵬汽車等一批自主知識產權龍頭骨干企業,催生了國盾量子通信技術、黑格智造3D打印技術等一批領跑、并跑技術。  截至2017年12月,廣州科技龍頭企業已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在不同技術領域組建了140家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成員單位已超過1800家,各技術創新聯盟內開展聯合技術攻關427項,爭取國家、省、市科技計劃立項191項、獲得科技獎勵114項,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力促進了產業創新能力發展。  三、創新平臺體系日益完善  不斷完善孵化育成政策體系建設,從以孵化器的建設引導投資、資助孵化器公共創新平臺建設、市級孵化器建設補助、孵化器創業種子資金投資風險補償、孵化企業上市獎勵為特色的1.0版本,到以9項補貼類資金結合5項獎勵類資金的“9+5”體系為代表的2.0版本,再到更加注重結果導向的“認定獎勵+評價獎勵”為代表3.0版本,根據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不斷調整完善政策體系。在市孵化器扶持政策的引導下,各區紛紛結合自身的情況,相繼出臺了孵化器的相關政策,聯動支持全市孵化器的建設發展。打造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區”孵化育成體系,針對創業項目、初創企業及高成長企業的不同需求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孵化服務。切實提升孵化育成能力和水平,在IAB、NEM領域打造若干國際化、高品質專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確保孵化企業留得住、發展快、長得大。  重大創新平臺建設成效明顯,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全面啟動,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采先導試驗區加快建設,對接國家重大專項建設廣東省新一代通信與網絡創新研究院,引進太赫茲國家科學中心,南海海底科學觀測網、新型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號獲國家發改委批復建設。目前全市國家重點實驗室19家、省重點實驗室213家,分別占全省的70%、69%。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創新創業載體建設,全市眾創空間、孵化器總數分別達到182家、294家,其中國家級分別為53家、26家,孵化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孵化企業(項目)1.2萬多家(個)。廣州火炬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以“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集群創新實踐”項目獲得2015年度廣東省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6年達安創谷運營的以達安基因為主體的診斷試劑專業眾創空間入選首批國家專業化眾創空間示范名單。國家級孵化器年度考核評價優秀單位數量連續4年居全國前列。  四、核心技術供給能力有效提升  為增強原始創新能力,廣州多措并舉,通過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國家稅收政策以及企業研發投入補助等財政政策,引導企業廣泛建立研發機構;逐步建立多層次實驗室體系,加快省實驗室建設,著力提升我市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加強前瞻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爭取在工業互聯網、干細胞、集成電路、量子通信、區塊鏈、可燃冰、石墨烯等領域盡快取得一批重大突破。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14項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瞄準ARVR、物聯網、新型精準診斷和治療、量子傳感與量子通信、區塊鏈等9個未來產業關鍵技術領域研發攻關。2017年全年發明專利、PCT專利申請量分別為3.7萬件、2441件,同比增長29.5%、48.7%,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李立浧院士主持完成的“特高壓±800KV直流輸電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實現省、市牽頭完成特等獎項目零的突破;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承擔的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入選2017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省市共同出資設立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廣州市聯合基金。成功制造全球首款石墨烯彩色電子紙、全球首款載人無人駕駛飛機,研制成功世界首臺全自動干細胞誘導培養設備。鐘南山院士領銜的廣州市健康醫療協同創新重大專項四年來成效顯著,獲得國家級獎勵13項、省部級獎勵24項,注冊新產品75項。  五、創新生態活力進一步釋放  積極落實“1+4”人才政策和人才綠卡,推進產業領軍人才集聚;制定《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專項管理辦法》,培養造就一批優秀的青年科技骨干成為新一代的技術學科帶頭人。創新人才集聚效應持續增強,累計發放人才綠卡4951多張,在穗工作的諾貝爾獎獲得者6人、兩院院士97人,“千人計劃”專家336人、“萬人計劃”專家154人。  積極推進全國首批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城市建設工作,創新出臺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的領先政策,撬動社會資本投入科技創業,4億元規模的廣州市科技信貸風險補償資金池推動銀行發放貸款88億元,授信144億元。設立財政投入50億元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出臺《廣州市鼓勵創業投資促進創新創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在全國率先設立海珠、黃埔、天河三座風投大廈。  推進高層次雙向開放式創新,發揮駐外辦事處作用,拓展與發達國家、地區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城市、港澳臺地區的創新合作,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相繼舉辦了《財富》全球論壇、《財富》國際科技頭腦風暴大會、中國創新大會、創交會、海交會、中國風險投資論壇、小蠻腰科技大會、首屆粵港澳大灣區創投50交流會等一系列高層次、高水平的國際會議活動。2018年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州賽區有效報名數2684家,占廣東省報名總量的70%。在世界權威城市排名機構GaWc發布的2016年世界城市體系排名中,廣州首次躋身世界一線城市行列。

關鍵字標籤:3D印表機訂購